农业养国,工业强国。说起中国工业的发展,有的历史学家认为,如果蒙古人不入侵宋朝,那么中国的工业发展将比欧洲早600多年。毕竟,这只是一个假设,现实中是不可能在重新来一回的。
中国的工业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,清政府认识到了工业的重要性,从1861~1894年,清政府一共经营了21家军用工厂,其中江南制造总局、福州船政局、天津机器制造局和湖北枪炮厂,规模较大,设备比较齐全,是中国近代工业创建时期的大型工厂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不甚密切,但它促进了19世纪70年代民用工业的兴起。
甲午战争后,日趋激化,外货,设厂自救的呼声遍及全国。先后出现了两次投资工业的热潮。但是,还是被外资企业所压制。随着一战结束,西方列强进一步瓜分中国,国门政府对人民的压迫,给中国的工业带来了更为严重的打击。
新中国成立以后,通过人民政府的没收官僚资本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,19世纪末以来,赣闽粤边区各县相继降生的近代工业绝大部分转变为国营企业。再后来,才有了中国的工业的崛起。
笔者水平有限,不能宏观大论的指点中国工业的发展,只是以切身的经历,说一说中小型企业的概况,下面说的也都是以机械加工业为主。
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,在革开放的大潮影响下,一批头脑灵活,有能力的人走出了国企,自己开办小型的加工厂。这个时期其实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题,大型的国有机械加工企业都有自己的固定任务份额,多余的活也不爱做,这就给了众多的个人的小加工厂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。这个时期应该是民营机加工企业的第一黄金时期,虽然活不多,但大多都简单,没有难度。这时候的工厂主,都是应该能赚到钱的。还记得小的时候,因为爷爷自己有一个小加工厂,所以邻居总有人来求爷爷给自己的子女安排工作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到了90年代,这个时期,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,人民的生活也日渐富足。但是,传统的国有大厂已经陷入了困境,国企改革,使得一大批的工人下岗,转入到民营的企业中去。这个时期的国人是迷茫的,因为经济发展迅速,大多数的城市人已经不在愿意进工厂工作了。这个时期,又出现了一批有头脑,有能力,有关系又有手腕的人,通过运作,将大批的国有资产经过重组,改制,变成了自己的产业,这些企业,不但人员和设备都比较出色,形成了一股较有实力的生产力量。这个时期,是这些人资本积累最为迅速的时期。这个时期,出现了市场竞争机制,有的发展好的,就成为了日后的大型民营企业,也有的被淹没在历史的浪潮中。我也见识过几个年产过亿的民营企业,就一个字—牛。
2000年以后,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,更多的人开办了自己的工厂,希望在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中分得一杯羹,尤其以南方的小型加工企业的蓬勃发展最为典型。最要就是江浙,广东地区,因为这些地方经济发达,需求多,可以养活很多的这样的工厂。对笔者感触最深的就是一次去温州出差,在路边的一个小门市房里就摆放这几台车床,冲床,隆隆的机械声叫笔者很吃惊,这在我们北方是没有见过的场景。笔者以前一直以为加工厂一定要有一个厂的样子,最起码要有一个大门,一个院子,呵呵。
于是,一年一年,到现在,中小加工厂已经不在有当时的红火场面了,笔者跟一些厂主聊过,最尖锐的问题就是钱,活不是没有,关键是你干完活,钱拿不到手。要么就是利太薄,干完活还容易赔钱。有一个厂主跟我说,原来跟一个中型的加工厂有业务往来,做一些那家做不完的活,可就是结账费劲,一拖再拖,就是不给钱,等你挺不下去了,他过来跟你谈要买你的设备,有的没办法干不下去了,心冷了不想做了,设备便宜的买了,就成全了人家发展壮大。我去过机加有规模的厂子,车间里各种设备几十台,就停在那里,不敢开工,厂主说,不干活还能陪的少点。我认识的一个广东的厂主,车间里40多台cnc停着,问我有活吗?我给他介绍了一个,他嫌不挣钱,拿着订单往群里各种发,各种吐槽,人似乎近似疯狂。
大家都盼着经济状况好转,能给企业带来转机,盼着盼着,盼来了环保,一夜间,环掉了多少工厂。环保不合格,关门整顿。可是这个局面是谁的错。建厂的时候各种鼓励,各种优惠政策。什么都行,上马了还没走出100步,就给你拉下马。连工人洗洗手上的油污都算上污染源头,那还拿什么叫人干活。当初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,体系认证,却要在一纸政令下全面改变,这个可能吗?
中国的中小加工企业有多少,没人能统计出具体数字,正是这些看着不起眼的企业,串联着中国工业的链条,起着润滑的作用。希望有关的部门真的关心一下这些小厂,小加工点,不要只要盯着上规模的企业,给自己的赚(正字)资本。
星空体育app下载